父亲节到了,按我们家惯例,和往常一样,是个普通、寻常的一天。
因为我们家是不过父亲节的,从小到大,生活在远方的十八线小地方,很少听说过父亲节发多少红包合适,并为之庆祝的一个节日。
这几天,喧闹的父亲节活动,在各大商场和手机购物购物应用大肆渲染,我陷入沉思:“是不是应该给在老家的爸爸一个节日问候?”
思来想去,最后我还是有所克制,只给爸发了一个红包,红包也没特别说明是为父亲节日而发。
而我的那个不吐真意的红包来意说明,掩盖了我想表达的节日祝福。
那个年代,父亲的爱是含蓄和内敛的。
这个时代,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也是委婉深藏于内心。
印象中,父亲一直是刻板、严厉的形象父亲节发多少红包合适,即使我是女孩子,丝毫没有女儿奴的宠溺和任我撒娇。
父亲的威严感让我从小和他产生距离感。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爸爸很少参与到我的教育,平时新学期注册、开家长会,都是我妈到场,而他总是视而不见。
一次,期末考试结束,我兴奋地拿着近满分的卷子给他看,他里里外外看了一遍,然后蹦出一句:“你今年上几年级来着?”
我差点晕过去,自掐人中以自救。
在我看来,父亲是不够格的,最少是个半隐形父亲,他的形象是大半个中国传统父亲的形象。
他极少和我交流谈心,不知道我的心思,不了解我的心理成长,连平时的吃穿住用行也很少关注。
按现在的科学育儿理论,他肯定是徘徊在及格线以外。
后面上初中,我就开始寄宿,见面次数变成一星期一次。
高中以后,学业紧张,甚至一月才见一次。
到了大学外地求学,以及毕业后工作,和父亲见面次数减少至半年一次甚至一年一次。
我们平时联系主要靠寥寥数语的电话。
我和父亲之间似乎隔着一道墙,很难打破。
父亲的爱很粗犷。
对我完全是放养状态,偶尔拽一拽。
可我知道,在这道墙背后, 永远有一双眼睛注视着我,关注我的成长,只是默默无闻,静默燃烧。
每个年代每个家庭都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爸爸,他不完美,但我相信,他是爱我的。
考上班级第一,他高兴得犹如中大奖。
考上北京的大学,他有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赶脚,走亲串门,必引我为傲。
我也了解到在我就学期间的生活费,是他辛辛苦苦在外打工挣钱,靠着双手一份一块挣来的。
在外求学工作,电话里最关心的是我的安全,时常叮嘱我女孩子出门注意,不乱喝别人递过来的饮料,不去混乱地方。
工作上也只叮嘱我做事认真,不忘初心。
相比我妈在事无巨细,唠唠叨叨,爸爸就是典型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为人父母后,身上承受了育儿的繁重和不知所措,生活被婚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困扰,奔波来往于繁忙的工作和一地鸡毛的日常,让我对父爱有了进一分的解读。
工作后,我一直居住在城市,每年见面次数仍是寥寥无几,见面时话语仍是寥寥无几。
难得的天伦之乐,让我感觉任何相处时光都弥足珍贵。
往后余生,需倍加努力,让父母安享晚年。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