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张截图出现在你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时,相信每个人都忍不住问了一句:真的假的?是不是洋葱新闻?
是真的。
不是洋葱新闻。
《哪吒与变形金刚》,这个听起来就像闹着玩似的电影是真的立项了,背后主导的是央视和变形金刚的版权方,美国孩之宝公司。
问题是,如果央视非得出动一个国产 IP 英雄与变形金刚乱炖,为什么非得是哪吒?葫芦娃比三太子有资格好吗?
这不是玩笑话。作为同样顶着“金刚”名头的超级英雄,葫芦小金刚与变形金刚早有渊源。二者同样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影响了一代人的善恶观,并先后“被玩坏”。
更重要的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葫芦娃大战变形金刚》的同人漫画便已经风行于世。如果非得炒 IP,葫芦娃 VS 变形金刚才是根正苗红的国民级情怀大 IP。
7 个葫芦娃的三十年
永远在救爷爷和长着同一张脸的七个葫芦娃出现在1986年。
在这一年,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已经在日本上映了——作为动画片,《葫芦兄弟》在制作水平上可以算得上是简陋了。
为了节省经费,场景尽量在山洞里完成:
为了节省经费,13集动画片的所有音乐伴奏,都是由团队里的胡进庆和吴云初两位,用仅有的一台电子琴完成的。
惊!葫芦娃BGM被称为中国首代电音竟然是因为缺钱。
同样是为了节约经费,《葫芦兄弟》原本的剧本里的葫芦十兄弟,皇帝、卫士、宫娥和丞相等角色,都被一一砍掉,最终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一根藤上的七个娃和蛇精大战的故事。
虽然经费少,但上影动画制片厂的动画人们却非常用心:动画建模太贵,葫芦娃就干脆用剪纸来做人物:放在中国古代的背景下,反而显得有了古典小人书的味道。
葫芦娃们只能用一张脸,那就在细节上来区分。比如,你发现了吗?每个葫芦娃的下山方式,其实都是不同的:
二娃千里眼,四娃喷火娃和刀枪不入的三娃
而且葫芦娃的制作者并没有因为这是一部儿童的动画作品就做得低幼化取向,事实上,这还是一部充满了隐喻的精致作品。
力大无比的大娃出场的时候,妖精用来对付他的法宝是钱:
管你再有力气呢,掉到了钱眼里就再也出不来了。
而千里眼的二娃可以明辨是非,而妖精的方法就是卷起一股歪风邪气:
下面这个画面可以说是很Cult了
刀枪不入的三娃是刚正不阿的代表,也是与妖精缠斗得最久的葫芦娃之一,但是——
再正直,也耐不住别人给你穿小鞋呀!
用心的作品,加上相对信息的贫乏,让一个简单的十三集故事,成为了80~90年代出生人童年最深刻的回忆之一。
而在这代人长大之后变形金刚3换女主角,曾经有人试图再用葫芦兄弟这个简单的故事,再重新讲给下一代人听,但已经有了网络的00后,显然完全不买账。
套上最时髦日式画风的葫芦娃,却没能如愿赢得下一代儿童的心
原版的葫芦娃却奇妙地在当代生活里生存了下来:这七个穿着肚兜的葫芦娃,在2017年,换了另一个方式陪伴当年已经长大的儿童们。
表情包:
恶搞:
和脑洞大开的成人化解读们……
三十年过去了,原本只想救爷爷的葫芦娃们变了——因为,当年喝着汽水看葫芦娃的儿童们也变了。
变形金刚的三十年
十年前,迈克尔·贝提着几十吨炸药,把《变形金刚》拍成了真人大电影,从好莱坞一路热卖到中国大陆变形金刚3换女主角,打的也是同一套“情怀牌”。
所谓情怀,归结起来无非是特定年龄,特定历史时期,加上一段漫长时间的酝酿。变形金刚便是典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未曾在变形金刚专柜前打滚哭闹过的男孩,不足以语人生。
在当年,《变形金刚》动画片之所以引入中国,本质上就是为了给孩之宝公司的玩具打开销路。毕竟,这批动画形象自诞生之初,只不过是短短三集的广告片而已。
《变形金刚》第一季
1984年,孩之宝邀请漫威公司为《变形金刚》进行了剧情故事编写和人物身份设定,拍成了三集广告片,不料竟一夜爆红。孩之宝随即在之后的三年里,陆续推出三季《变形金刚》系列动画片,共计95集。一个 IP 由此诞生。
而这也正是中国大陆对“洋动漫”最为海纳百川的时期。开放七年,百废初兴,电视覆盖率已达总人口的73%,就连“神剧”《西游记》都还未播出。包括《阿童木》在内日本动画,正是在这一时期轻松霸占了中国电视台的少儿时段。
正因如此,虽然孩之宝最初向中国的几家电视台兜售《变形金刚》时,碰了几个冷钉子,但一经播出,便立即风靡。
1988 年 6月,上视版《变形金刚》TV 动画开始在北上广三地相继播出,到 1989 年播放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超过 200 家城市电视台和部分省级电视台。
与《阿童木》这类日本动画片不同,《变形金刚》动画片搭配玩具销售的模式在当时还很少见。80年代的中国,陪伴孩子们成长还主要是铁皮发条小青蛙、手枪、七巧板、积木和魔方这些简单的益智型玩具,变形金刚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这种局面。
从 1988 到 1995 年广州白云山公司代理制造变形金刚的 7 年间,销售额超过 10 亿人民币。
而对那些即使一哭二闹三上吊也要不来玩具的孩子而言,变形金刚的“洋画”才是他们童年记忆的主角。小版 2 角钱,大版 5 角钱,洋画上的神仙武将们被擎天柱和威震天们取代,构成了穷孩子们的流通货币。
这种占领级别的风靡很快便迎来了官方的警惕。1989 年初,《人物日报》接连 5 次发稿,抨击《变形金刚》“宣扬暴力”、“引孩子着魔”,并“建议停播”。
(咦,听起来莫名耳熟)
当时的妇联书记处书记胡德华气愤地对媒体说。“有一次,我的小孙子非让我讲《变形金刚》的故事,我没看过电视,但一看画册,画面、文字不美,思想内容荒谬,宣扬好战,加上意思不连贯,根本没法讲。再一看定价,十几页一本的画册,有的八九角,有的一元多,印数都在六七万册以上,最多的竟达25万册。”
——《20位人大常委建议停播变形金刚》
但短短数天后,舆论便开始倒戈。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内的媒体纷纷发文,颂扬《变形金刚》“是非分明”、“有阳刚之气”、“启发孩子心智”。
“它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和启迪是成人无法理解的。”
——《新民晚报》
“该片制作粗糙、画面重复过多,艺术水平不高,可以总结经验,以后少进这类片子。但是不宜停播。”
——中央电视台
历经一场停播风波,《变形金刚》终于加入了政治正确的阵营。而这一准入让《变形金刚》更为流行的同时,也慢慢变得本土化起来,当然,我所说的的并不是版权准许下的“本土化”。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的盗版行业在市场的运作下风生水起。针对变形金刚这样的大 IP,盗版玩具倒还是照葫芦画瓢的初级手段,盗版漫画才是展现中国人智慧、脑洞和民族主义情怀的集大成者。
在盗版漫画的市场上,佼佼者便是你在上面看到的这些“超级英雄大乱炖”。各色本土英雄,孙悟空,二郎神,哪吒三太子,皆可与变形金刚一战。而出于想当然的民族主义倾向,舶来的英雄往往是手下败将,就连他们引以为傲的热兵器,也能为葫芦娃们所用。
近几年,这类“英雄乱炖”的漫画隔三差五,就会成为论坛和社交媒体上的月经贴。去年,万合天宜还把四部《葫芦娃大战变形金刚》做成了简易的动画,B 站上还没删,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如今三十年过去,变形金刚与中国超级英雄的混搭终于成真,但主角之一却换成哪吒三太子。
怎么说呢,这对爱看热闹的你我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开了这个头,相信不久以后,我们就能看到《孙悟空大战异形》《水浒饥饿游戏》,以及上个礼拜畅想过的了。
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