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品牌商向美商社(ID:)反馈称,屈臣氏要求第三方BA完成一定任务OB(自有品牌)产品,导致品牌固有的消费者被大量截流,已经严重损害到了品牌商的利益,让众多进驻屈臣氏的品牌商苦不堪言。
为此,美商社走访了屈臣氏广州萝岗万达、萝岗奥园广场、水西敏捷广场等多家门店,发现这类情况确实普遍存在,甚至比品牌商诉称更严重。
在屈臣氏萝岗奥园广场店,BA迎面上来询问需要购买什么产品,我明确表示想选购自然堂的面膜,BA径直带我走到La Suiss Derm品牌的专柜,询问我需要购买什么类型的面膜,我告诉BA,我想选保湿补水或美白的,听说自然堂的产品不错,想买点试试。BA跟我说,自然堂的产品也可以,但La Suiss Derm品牌来自瑞士屈臣氏有哪些品牌,国际化的品牌性价比也很好及产品功效云云,我再次强调我想看自然堂的产品,BA才不情愿的带我到自然堂的专柜。
我在自然堂的柜台拿产品看的时候,BA一直在我耳边不断的说,La Suiss Derm品牌如何如何好,看我对她的介绍不起兴趣,甚至开始说自然堂的坏话。BA说,自然堂的面膜看似功效非常多,但功效多了就不专业了,La Suiss Derm的产品功效比较单一,更加专业云云。还说,如果对La Suiss Derm品牌不感兴趣的话,还有一个日本品牌的产品,比自然堂的产品功效更好,我佯装感兴趣的跟她到了所谓日本品牌“卓沿”的专柜,拿起产品一看广州产,就提出疑问,这不是日本产的吗?BA不慌不忙的说,这是日本品牌但在国内生产。
我接着提出疑问,不管是日本的卓沿,还是瑞士的La Suiss Derm,怎么我都完全没有听说过?BA解释称,因为这是屈臣氏独家代理、独家销售的产品。这些品牌在国外都是非常有名的,产品都是非常专业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云云。我继续疑问,我去过日本好多次,也帮别人代购化妆品,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听说过“卓沿”这个品牌。BA继续解释道,因为卓沿是一个专业的化妆品品牌,只在日本的高端美容院里销售,所以在普通的化妆品店看不到。
后续我们走访了多家店铺,但凡跟BA说想买国产品牌,都会被带去屈臣氏的OB专柜,如果是想买欧莱雅等品牌,则会直接带去该品牌专柜,但BA依然会喋喋不休的介绍OB产品。我问BA,你们是屈臣氏的员工,还是第三方派驻的BA,几位BA都直截了当的说,我们就是在屈臣氏工作的,不用管是不是第三方。
美商社咨询了几位品牌商了解到,屈臣氏第三方BA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品牌方自己聘请派驻,只销售品牌方的产品;另一种是服务商聘请派驻,但服务商会销售多个品牌,属于综合促销人员。美商社在门店发现,导购人员都没有佩戴工牌,无法区分其职业身份,更无从得知其姓名、岗位等,我们且称之为“门店工作人员”。而从美商社的走访来看,无一例外,在走访屈臣氏广州的门店,指名道姓想买某品牌产品,门店工作人员都会被带到OB专柜。
据了解,屈臣氏不仅对自身的SE和MUA有OB销售占比的要求,对于第三方BA也是具有强制性的要求,第三方BA需完成30%的OB连带销售。也就是说,第三方BA一天1000元的销售结果中,必须销售了300元的屈臣氏OB产品。简单来说,自然堂派驻了一个BA,在卖自然堂产品的时候,也必须卖屈臣氏OB产品屈臣氏有哪些品牌,而且占比还不能低于30%。消费者买了自然堂的水,就得推销OB的面膜,买了自然堂的面膜,得连带推销OB的精华。
“这就是什么?屈臣氏是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还要别的运动员陪跑,让他先跑。”一位品牌方对美商社表示,不管是品牌方花钱雇的BA,还是服务商雇的BA,屈臣氏都在花别人的钱,,卖自己的产品,让品牌方和服务商给他当免费劳力、这种情况多年来就存在,当现在愈演愈烈。这位品牌商认为,可能跟屈臣氏追逐利润有关,2021年,屈臣氏中国区的营收有所增长,但利润同比处于下滑,多卖OB产品是为了利润增长,不惜杀了品牌方这些生蛋的鸡。
有撤柜的品牌方表示,屈臣氏这种方式也能理解,肯定是自我利益为上,牺牲掉品牌方,短期内对屈臣氏利好就行。他说,“这就是陪太子读书,太子书读好了,是太子聪明勤奋,太子书没读好,就是陪读的责任。”品牌方进屈臣氏,卖好了是屈臣氏的渠道优势好,卖得不好是品牌方品牌力不够,投入不够,反正屈臣氏没有责任。在他看来,屈臣氏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压榨机,品牌方除非特别的强势,否则都处于弱势一方,都是被压榨的对象。品牌力不强做屈臣氏,只有亏钱的份,心态好当个品牌广告,心态不好就撤柜好了。
针对这一现象,业内观察人士认为,屈臣氏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屈臣氏的业绩看似在增长,但增长幅度比新零售渠道弱很多,类似的线下渠道本来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用这种方式来压榨品牌方,基本就是“最后的疯狂”了。去屈臣氏购物的人,一则是冲着屈臣氏去的,二则是冲着品牌方去的,本来是想买某个品牌的产品,你非要叨叨买其他的产品,消费者要么还是坚持,要么就是妥协,更多的可能就是彻底不再去屈臣氏了。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屈臣氏过去就是导购扰人,很多消费者才会转而去万宁、娇兰佳人等连锁,现在消费者想买自然堂,想买百雀羚,想买花印,BA为了完成屈臣氏的OB任务,半强迫的絮叨让消费者去买OB产品,一定会招致消费者的反感,要么放弃了屈臣氏,要么放弃了目标品牌。不管对于屈臣氏还是品牌商来说,都属于输家。当然,最大的输家肯定是品牌方,其次就是屈臣氏了,唇寒齿亡,屈臣氏不可能靠OB撑起偌大的连锁品牌,吸血品牌流量的同时也在透支自身的未来,如果继续下去,屈臣氏已经可以开启倒闭倒计时了。
有品牌商也表示,屈臣氏渠道是好渠道,这么多门店都是优势,但现在有点胡乱来。如果能够及时修正,线下还是会坚持的,只有线下才具备活脱的场景。人货场,人和货都可以在网上,线下的场景却无可取代。屈臣氏具备这个优势,但现在路越走越歪,这么多品牌都有意见,屈臣氏应该反思自己,及时纠偏。在他看来,他还会继续观望,如果屈臣氏不改,他会考虑撤出。毕竟,一个不赚钱的渠道,一个被压榨的渠道,再好也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
就此,美商社也咨询了法律人士,法律人士认为,BA本应本着公平公正去评价产品,如果为了销售自有品牌的产品,而对其他品牌歪曲事实,对同类产品作出了有损商誉行为,则涉嫌不正当竞争。如果品牌方有证据证明屈臣氏BA为了达成销售自有品牌产品的目的,在产品介绍过程中贬低第三方品牌,品牌方可以向法院起诉屈臣氏不正当竞争。
针对这一现象,美商社也会持续观察和追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