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养生知识 >

《黄帝内经》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特点

来源:美丽秘方(www.mei114.net)时间:2023-12-27 16:02:45热度:手机阅读>>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本节主要叙述了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特点,指出四季之中,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有特点,对于人体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2),夜卧早起,广步于庭(3),被发缓形(4),以使志生(5),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6),此春气之应,养生(7)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8),奉长者少(9)。

夏三月,此谓蕃秀(10),天地气交,万物华实(11)黄帝内经春季养生,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12),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13),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14),天气以急,地气以明(15),早卧早起,与鸡俱兴(16),使志安宁,以缓秋刑(17),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18),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19),水冰地坼(20),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21),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22),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23),奉生者少。

【注释】

(1)发陈:发,指草木发芽。陈,敷陈。发陈,指草木枝叶舒展。

(2)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指自然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

(3)广步于庭:广步,缓步而行。

(4)被发缓形:被,同“披”,披散,散开。披散头发,解开衣服,使形体舒缓无拘束。

(5)以使志生:使意志如春天生发之气宣发舒畅。

(6)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是指精神、行为活动需顺应春阳生发之气。杀、夺、罚,是指违逆春阳生发之气。全句强调春之养生需要与春阳生发之气相顺和,不可相左。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原文_黄帝内经春天养生要点_黄帝内经春季养生

(7)养生:此处养生强调养护春生之气。

(8)夏为寒变:春季失于调养,生发之气不足而导致夏日发生的寒性病变。

(9)奉长者少:奉,奉养。春气不能生发,便不能奉养夏令长气。

下文奉收、奉藏、奉生之义皆仿此。

(10)蕃秀:蕃,繁茂之义。秀,华美。形容万物茂盛壮美。

(11)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华,开花。实,果实。指天地阴阳之气相交合。万物繁茂充实。

(12)使华英成秀:华英与成秀是对比词。华英,人的容色神气。秀,草木开花,形容人精神容光焕发之意。

(13)痎(jiē)疟:疟疾的总称。

(14)容平:容,生态,相貌。平,平定。形容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生长的自然景象。

(15)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令天气清凉劲急,大地万物萧条,山川清肃景净。

(16)俱兴:兴,起身,起床。

(17)以缓秋刑:秋刑,指深秋的肃杀之气。缓,减缓,减少。

(18)飧泄:指完谷不化的泄泻。

(19)闭藏: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

(20)坼:裂开。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_黄帝内经春季养生原文_黄帝内经春天养生要点

(21)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

(22)亟夺:亟黄帝内经春季养生,频数,多次之意。夺,耗夺,剥夺。

(23)痿厥:四肢痿软无力而逆冷的病症。

【白话详解】

春天3个月,草木发芽,天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缓步而行,披散头发,舒展形体,使意志顺应春生之气而舒畅条达,而不要损害、克伐它。要顺应春天的生养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就要伤及肝气,生长之气不足,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3个月,是万物繁盛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不断相交,植物开花结果。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适应夏天的阳光,让精神充实饱满,并使腠理宣通,卫气疏泄,使人心舒畅向外,如同所喜欢的东西在外界。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心气。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供给秋天收养的精力就少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秋天3个月,是万物成实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西风渐起,地气清肃明朗,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闻鸡起床,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意志不外越,从而使得肺气清平。这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方法,如果与之相违背,肺气则会受伤,到了冬天就会变生腹泻完谷不化的疾病,供给冬季闭藏的精气就少了。

冬季3个月,是万物潜伏的季节。此时水结成冰,地冻开裂,这时节,人们不要扰乱阳气,要早睡晚起,早晨等待太阳升起后而起床,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保持若有所得的心态,还要避免寒气侵袭,保持温暖,但不要过热而致皮肤开泄出汗,以致阳气频繁耗伤。这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蓄的道理,若违背这一原则,就会伤及肾气,到了春天,就会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供给春季发生的精气也就少了。

【按语】

本节主要叙述了四时生长收藏的气候物候变化规律及特点,指出四季之中,一定的气候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发生有具体的内在联系,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各有特点,对于人体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从而体现了《内经》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体应当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并且达到机体与自然界变化的相互协调而养生调神。

人的五脏通应于四时,一旦违逆,则内伤五脏,并且在下一季节发生不同病变。这在上述条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内经》中有关顺四时变化而积极调整情绪、作息从而达到保养身体的观点,为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后人多有所发挥,并在预防养生以及病人病后调养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就。

【应用举例】

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冬时,拥炉熏衣,啗炙炊煿成积,至春发泄。体热头昏,壅隔疫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三伏内腹中常冷时,忌下利,恐泄阴气,故不宜针灸,惟宜发汗。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平居檐下、过廊、街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不得梳著头皮,当在无风处梳之,自然去风明目矣。

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肺盛则用咽以泄之。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_黄帝内经春季养生原文_黄帝内经春天养生要点

秋间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以致脏腑不安。惟宜针灸,下利进汤散以助阳气。又若患积劳、五痔、消渴等病,不宜吃干饭炙煿,并自死牛肉、生绘鸡猪、浊酒陈臭、咸醋黏滑难消之物,及生菜、瓜果、蚱酱之类,若风气、冷病、痃癖之人,亦不宜食。又当清晨,睡觉闭目叩齿21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多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

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为嗽逆麻痹昏眩等疾;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不宜沐浴,阳气内蕴之时,若加汤火所逼,必出大汗,高年骨肉疏薄,易于感动,多生外疾,不可早出,以犯霜威;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晚服消痰凉膈之药以平和心气,不令热气上涌,切忌房事,不可多食炙肉面馄饨之类。(《摄生消息论》)

黄帝内经简介

医经著作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的古代哲学。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

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

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黄帝内经大暑养生

一、静心养生

黄帝内经春天养生要点_黄帝内经春季养生_黄帝内经春季养生原文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态宜清静,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心理纳凉,以“心病要用心药医”的原理,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漱玉,使妳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二、调整生活作息习惯

要调整起居,保证充足睡眠,中午应午睡0.5~1小时,因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则抵抗力差。室外劳动者应下午三点以后再干活。并注意采取降温散热措施。

三、要注意饮食调整理

应清淡多洋化,多食营养丰富的果疏和蛋白质,并这当食用姜、葱、蒜、醋,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在“清热”方面,最好喝粥。如苦瓜菊花粥、薏米小豆粥等。在“清补”方面,首先要祛湿。可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伤及肠胃道功能,像山药、莲藕等,都是进补的佳品,清热祛湿可首选绿豆薏仁粥。

四、要做适当的运动

对于年轻人而言,游泳是夏天锻炼身体的首选运动项目,游泳不仅可散热解暑,更可增强心脏功能。最佳的运动时间应该是清晨至早上八点钟前,下午五六点钟到九点钟左右,比较合这运动。其他的运动也要适当,不要运动到大汗淋漓。

五、大暑时节特别要注意

1、防皮肤病及食物中毒

三伏天湿热交蒸,细菌、病毒繁殖快,皮肤病发病也增多,如湿疹、痒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屋内要多通风,出入公共场所勤洗手。

此节气细菌繁殖极快,易致食物中毒,症状主要是发热,寒战、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要尽快看医生。

在大暑当日或在高温暑热时,广东民间传统煲荷叶冬瓜汤防暑养生。

2、大暑节气防暑:清补喝粥煲汤

大暑养生饮食宜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宜健脾养胃,宜药粥进补。清补食物有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等。

补气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选用西洋惨、太子惨、黄芪;

健脾养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药粥有绿豆粥、扁豆粥、莲子粥、薏米粥等。

在大暑当日或在高温暑热时,广东民间传统煲荷叶冬瓜汤防暑养生,其组成还有赤小豆、薏米、扁豆、灯芯花、猪苓、泽泻、土伏苓等,或淡饮或为甜汤,亦可煲猪骨。

3、大暑时节中医养生注重养脾胃避疰夏

疰夏,又叫苦夏,三伏天因天热下降,地湿上升,湿热交争困于脾胃之故。主要症状不思食(纳呆)、恶心、头昏乏力、倦怠思睡、舌苔腻、小便少、汗多等。

三伏养脾胃可服藿香正气丸(水),醒脾化湿,或薏仁、白扁豆、荷叶、粳米粥以养脾胃,或辅以香砂养胃丸以健脾助消化。

夏天暑气比较重,舌苔容易比较厚,中医认为舌苔厚代表湿气重,肠胃中湿气重后就没胃口,严重者有胸闷,恶心,胃口不好,四肢无力,这是中医讲的湿热症,需要清理。中医养生之道,夏天可吃清理药,清理暑湿,这洋人体就比较舒服了。

无论是小暑大暑,按照黄帝内经当中的养生理论来说,补脾胃祛暑湿,扁豆、薏仁等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红豆、赤小豆等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养生法10-15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11-17

黄帝内经运气与养生11-22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10-25

黄帝内经养生论09-13

《黄帝内经》秋季养生08-09

黄帝内经养生论08-23

从《黄帝内经》学养生10-21

《黄帝内经》养生精华10-23

养生知识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