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朱元璋残暴,但其实不是,朱元璋是没办法。朱元璋长于民间,创业期间多亏马皇后拼死相助,两人是真正的患难夫妻。朱标更是两个人的心头肉,从小陪伴身边。况且朱标的能力更是毋庸置疑,早期朱元璋在前征战,朱标坐镇后方,帮父亲治理后方,两个人是先父子关系,后才皇帝太子关系。朱元璋之所以大开杀戒,是因为朱标死了,如果他不死,他压根不需要,因为朱标完全镇得住场子。同样是性格偏仁不类己,刘邦刘彻和朱元璋的看法很不同,一是朱家父子是长在民间一起打天下,这个儿子是自己养大的,这和在皇宫中建立的父子亲情(刘彻和刘据)要深厚的多。二是夫妻感情好爱屋吉屋,不喜欢的女人的孩子一般也不会重视(刘邦和刘盈),朱元璋更多的是把朱标当儿子其次才是太子。
胡惟庸案朱标给宋濂求情,大家觉得他仁慈,但是别忘了朱标仅仅是给宋濂一个人求情,而没有让朱元璋从轻发落宋濂的家人以及其他涉案人员。也就是朱标在大方向上跟朱元璋是一致的,仅仅在具体到某个人或事的细节问题上有异议。再就是有的地方跟朱元璋唱反调,实际上是给他父亲找台阶下。基本上朱标辅政的时期朱元璋想要落实的政策或想做的事情都达到了目的而朱标顺便获得了仁德之名。所以说朱标的政治能力远远高于那些废太子。朱标是老朱一手带大的儿子,是创业最艰难时期同患难妻子的儿子,从一家三口一步步走到了皇帝,是血浓于水的父子情,再加上老朱小时候的遭遇,让他更重视“家”的概念。其他的都是由别人带大的,而且是自己撒万种就不管了的,根本没多少亲情可言,所以更重视权力。
明太祖实录里面记录的,朱棣的生母并非马皇后。朱棣刚出生生母碽妃受铁裙之刑而死,朱棣由马皇后养大,而后朱棣登帝位为美化自己认马皇后为自己嫡母。建文帝削藩失败是因为太激进了没有准备,谋臣方孝孺、黄子澄不如姚广孝,武将齐泰、李景隆不敌燕王、宁王(李景隆直接是个懦夫)。刚即位不到一年就同时削去五位藩王,结果被群起而反之。如果能学汉景帝先拉拢一个两个(比如宁王朱权)再来削藩效果应该会不一样。在古代同族过继的儿子是被法理承认的,例如秦始皇的爹就是被过继后当的太子。这个美化反而是现代人的思维角度产生的一点误差理解。类似还有项羽不是自称霸王而是实打实的封号,和皇帝是三皇五帝一样。霸王是结合春秋五霸和战国七王。直译是万王之王。简单来说他这种行为在当时社会其实是符合法理的,虽然姚广孝的嘴奉天靖难也能符合法理就是了。
朱元璋根本就没考虑过朱棣,首先,他觉得自己治政太严了点、想改弦更张了,正好趁皇位交替时,换个宽仁一点的上台。而朱老四性格跟他最像,不可能的嘛。其次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他把儿子们分封各地,就是为了拱卫中央(这是他对朱允炆说的,让叔叔们帮你镇守天下),尤其是秦、晋、燕三王,直面强敌蒙古余孽,换别人根本镇不住。而朱老四正巧打仗是把好手,所以让他去守国门了。要是有立他的意思,还不会把他调入中央参与军政实习吗。最后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他和太子感情相当深厚,朱标的早逝,让他自然而然地就将感情转嫁到了他儿子朱允炆身上。而朱允炆又仁孝,很得爷爷欢心。
朱棣能够攻打下来,也有运气不错的成分在里面,好几次建文都是可以搞死朱棣的。他的开端是不错,但藩王终究是大隐患,我觉得他如果能先坐几年皇帝,再实行削藩,可能情况会更好。对于他一上位就削藩,我也不是很能理解,打算再找找史料看看他到底是咋想的,也可能是太年轻气盛吧。由于政治原因。嫡长孙娘家势力太大,传给他危险太大。但是朱允炆的孝也占了很大比例。否则当时朱老四是法理意义上的嫡长子,以朱八八的魄力,换个储君不是不可以。
至于推恩令方面的问题。祖宗祖制都能说废就废的朱允炆,难道改一下还干不出来吗?那会朱允炆已经把军权人事权都收了,给诸王分点土地,然后世代推恩完全可以推行吧。其实他什么都不干,他四叔大概率不会反了。他四叔后来起兵,是有靖难这么个大幌子的的。他要是不压迫诸王压迫得那么狠,靖难就站不住脚,那起兵就成乱臣贼子了。群众基础法理基础理论基础什么都没有,能成功才有鬼。很多人都是出于同情燕王或者反感建文才保持中立甚至支持燕王的。
小编认为:朱元璋和朱标的感情一直很好,先是父子情,然后才是君臣关系。一心一意要把皇位创给朱标,当然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很喜欢他的皇长孙朱允炆。只是没想到,到最后还是让叔叔朱棣给夺走了。朱标做了皇帝应该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好皇帝,相信他的几个皇帝也不会打他的主意,因为几个弟弟都是从心底服他!大臣也会敬佩朱标就是那些骄兵悍将也不一定敢轻易谋反,朱标的几个弟弟都不是吃素的。朱棣就算再有野心但他肯定知道那条路有多难,一步踏错就是万劫不复,再怎么样他也是手握兵权荣华富贵享用不尽的燕王,就算一心反了可能也不会那么早那么坚决吧。也可以说朱允文削藩的手段逼得朱棣开始提前行动。朱元璋立朱允炆想法很好啊,国家安定了,要修养发展几年!关键朱允炆一改往日作风,也要学朱元璋大刀阔斧,最后砍了自己。